白棋 發表於 12-10-2008 13:39:52

孔子論語及詳細資料


            孔子生平介紹
  孔子(前551-前479),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名丘,字仲尼,魯國人。

家 世

 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,殷王室的後裔。周武王滅殷後,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。由微子經微仲衍、宋公稽、丁公申,四傳至泯公共。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。弗父何為卿。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。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,連續輔佐宋戴公、武公、宣公,久為上卿,以謙恭著稱於世。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。按周禮制,大夫不得祖諸候,“五世親盡,別為公候”,故其後代以孔為氏。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,弒宋殤公,殺孔父嘉。其後代避難奔魯(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),卿位始失,下降為士。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。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。父親名紇,字叔,又稱叔梁紇,為一名武士,以勇力著稱。叔梁紇先娶施氏,無子,其妾生男,病足,複與顏徵在婚,生孔子。

生 平

  孔子生年一般按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,而生月生日《史記》未記,按《谷梁傳》所記“十月庚子孔子生”。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西元前551年9月8日生。
  孔子生在魯國。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,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,素有“禮樂之邦”之稱。魯襄公二十九年(前544年)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,嘆為觀止。魯昭公二年(前540年)晉大夫韓宣子訪魯,觀書後贊嘆“周禮盡在魯矣!”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。

  孔子早年喪父,家境衰落。他曾說過:“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”年輕時曾做過“委吏”(管理倉廩)與“乘田”(管放牧牛羊)。雖然生活貧苦,孔子十五歲即“志於學”。他善於取法他人,曾說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他學無常師,好學不厭,鄉人也贊他“博學”。

  孔子“三十而立”,並開始授徒講學。凡帶上一點“束修”的,都收為學生。如顏路、曾點、子路、伯牛、冉有、子貢、顏淵等,是較早的一批弟子。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,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。私學的創設,打破了“學在官府”的傳統,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。
  魯國自宣公以後,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。昭公初年,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。孔了曾對季氏“八佾舞於庭”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。昭公二十五年(前517年)魯國內亂,孔子離魯至齊。齊景公向孔子問政,孔子說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又說:“政在節財。”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,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。

  孔子在齊不得志,遂又返魯,“退而修詩書禮樂,弟子彌眾”,從遠方來受學的,幾乎遍及各諸候國。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,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。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,“陪臣執國命”的狀況,不願出仕。他說:“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”

  魯定公九年(前501年)陽貨被逐,孔子才見用於魯,被任為中都宰,是年孔子五十一歲。“行之一年,四方則之”。遂由中都宰遷司空,再升為大司寇。魯定公十年(前500年)齊魯夾穀之會,魯由孔子相禮。孔子認為“有文事者必有武備,有武事者必有文備”,早有防範,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,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、灌、龜陰之田。定公十二年(前498年)孔子為加強公室,抑制三桓,援引古制“家不藏甲,邑無百雉之城”提出“墮三都”的計劃,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。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,季孫氏、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。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。定公圍之不克。孔子計劃受挫。

  孔子仕魯,齊人聞而懼,恐魯強而並己,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。季桓子受齊女樂,三日不聽政。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,遂帶領顏回、子路、子貢、冉求等十余弟子離開“父母之邦”,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。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。先至衛國,始受衛靈公禮遇,後又受監視,恐獲罪,將適於陳。過匡地,被圍困五天。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,因晉內亂而未往,只得又返衛。曾見南子,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。衛靈公怠於政,不用孔子。孔子說:“苟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,三年有成。”後衛國內亂,孔子離衛經曹至宋。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,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,是年孔子六十歲。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,曾“厄于陳蔡之間”。據《史記》記載:因楚昭王來聘孔子,陳、蔡大夫圍孔子,致使絕糧七日。解圍後孔子至楚,不久楚昭王死。衛出公欲用孔子。孔子答子路問曰,為政必以“正名”為先。返衛後,孔子雖受“養賢”之禮遇,但仍不見用。魯哀公十一年(前484年)冉有歸魯,率軍在郎戰勝齊軍。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。孔子遂歸魯,時孔子年六十八。

  孔子歸魯後,魯人尊以“國老”,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,但終不被重用。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。魯哀公十六年(前479年)孔子卒,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。

                論 語
            學 而 第 一





子 曰 : 「 君 子 無 所 爭 。 必 也 射 乎 ! 揖 讓 而 升 , 下 而 飲 。 其 爭 也 君 子 。 」



子 夏 問 曰 : 「 巧 笑 倩 兮 , 美 目 盼 兮 , 素 以 為 絢 兮 。 何 為 也 ? 」
子 曰 : 「 繪 事 后 素 。 」

曰 : 「 禮 后 乎 ? 」

子 曰 : 「 起 予 者 商 也 ! 始 可 與 言 詩 矣 。 」




子 曰 : 「 夏 禮 , 吾 能 言 之 , 杞 不 足 微 也 ; 殷 禮 , 吾 能 言 之 , 宋 不 足 微 也 。 文 獻 不 足 故 也 。 足 , 則 吾 能 微 之 矣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禘 , 自 既 灌 而 往 者 , 吾 不 欲 觀 之 矣 。 」



或 問 禘 之 說 。 子 曰 : 「 不 知 也 ; 知 其 說 者 之 於 天 下 也 , 其 如 示 諸 斯 乎 ! 」 指 其 掌 。



祭 如 在 , 祭 神 如 神 在 。 子 曰 : 「 吾 不 與 祭 , 如 不 祭 。 」



王 孫 賈 問 曰 : 「 與 其 媚 於 奧 , 寧 媚 於 灶 , 何 謂 也 ? 」
子 曰 : 「 不 然 ; 獲 罪 於 天 , 吾 所 禱 也 。 」




子 曰 : 「 周 監 於 二 代 , 郁 郁 乎 文 哉 ! 吾 從 周 。 」



子 入 大 廟 , 每 事 問 。 或 曰 : 「 孰 謂 鄹 人 之 子 知 禮 乎 ? 入 大 廟 , 每 事 問 。 」
子 聞 之 , 曰 : 「 是 禮 也 。 」




子 曰 : 「 射 不 主 皮 , 為 力 不 同 科 , 古 之 道 也 。 」



子 貢 欲 去 告 朔 之 餼 羊 。 子 曰 : 「 賜 也 ! 爾 愛 其 羊 , 我 愛 其 禮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事 君 盡 禮 , 人 以 為 諂 也 。 」



定 公 問 : 「 君 使 臣 , 臣 事 君 , 如 之 何 ? 」
孔 子 對 曰 : 「 君 使 臣 以 禮 , 臣 事 君 以 忠 。 」




子 曰 : 「 關 睢 , 樂 而 不 淫 , 哀 而 不 傷 。 」



哀 公 問 社 於 宰 我 。 宰 我 對 曰 : 「 夏 后 氏 以 松 , 殷 人 以 柏 , 周 人 以 栗 , 曰 , 使 民 戰 栗 。 」
子 聞 之 , 曰 : 「 成 事 不 說 , 遂 事 不 諫 , 既 往 不 咎 。 」




子 曰 : 「 管 仲 之 器 小 哉 。 」
或 曰 : 「 管 仲 儉 乎 ? 」

曰 : 「 管 氏 有 三 歸 , 官 事 不 攝 , 焉 得 儉 ? 然 則 管 仲 知 禮 乎 ? 」

曰 : 「 邦 君 樹 塞 門 , 管 氏 亦 樹 塞 門 。 邦 君 為 兩 君 之 好 , 有 反 坫 , 管 氏 亦 有 反 坫 。 管 氏 而 知 禮 , 孰 不 知 禮 ? 」




子 語 魯 大 師 樂 , 曰 : 「 樂 其 可 知 也 : 始 作 , 翕 如 也 ; 從 之 , 純 如 也 , 繳 如 也 , 繹 如 也 , 以 成 。 」



儀 封 人 請 見 , 曰 : 「 君 子 之 至 於 斯 也 , 吾 未 嘗 不 得 見 也 。 」 從 者 見 之 。
出 曰 : 「 二 三 子 何 患 於 喪 乎 ? 天 下 之 無 道 也 久 矣 , 天 將 以 夫 子 為 木 鐸 。 」




子 謂 韶 , 「 盡 美 矣 , 又 盡 善 也 。 」 謂 武 , 「 盡 美 矣 , 未 盡 善 也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居 上 不 寬 , 為 禮 不 敬 , 臨 喪 不 哀 , 吾 何 以 觀 之 哉 ? 」




           里 仁 第 四



子 曰 : 「 里 仁 為 美 。 擇 不 處 仁 , 焉 得 知 ? 」



子 曰 : 「 不 仁 者 , 不 可 以 久 處 約 , 不 可 以 長 處 樂 。 仁 者 安 仁 , 知 者 利 仁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唯 仁 者 , 能 好 人 , 能 惡 人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苟 志 於 仁 矣 , 無 惡 也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富 與 貴 ,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;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, 不 處 也 。 貧 與 賤 , 是 人 之 惡 也 ;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, 不 去 也 。 君 子 去 仁 , 惡 乎 成 名 。 君 子 無 終 食 之 間 違 仁 , 造 次 必 於 是 , 顛 沛 必 於 是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我 未 見 好 仁 者 , 惡 不 仁 者 。 好 仁 者 , 無 以 尚 之 ; 惡 不 仁 者 , 其 為 仁 矣 , 不 使 不 仁 者 加 乎 其 身 。 有 能 一 日 用 其 力 於 仁 矣 乎 ? 我 未 見 力 不 足 者 。 蓋 有 之 矣 , 我 未 之 見 也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人 之 過 也 , 各 於 其 黨 。 觀 過 , 斯 知 仁 矣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朝 聞 道 , 夕 死 可 矣 ! 」



子 曰 : 「 士 志 於 道 , 而 恥 惡 衣 惡 食 者 , 未 足 與 議 也 ! 」



子 曰 : 「 君 子 之 於 天 下 也 , 無 適 也 , 無 莫 也 , 義 之 於 比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君 子 懷 德 , 小 人 懷 土 ; 君 子 懷 刑 , 小 人 懷 惠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放 於 利 而 行 , 多 怨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能 以 禮 讓 為 國 乎 , 何 有 ! 不 能 以 禮 讓 為 國 , 如 禮 何 ! 」



子 曰 : 「 不 患 無 位 , 患 所 以 立 ; 不 患 莫 己 知 , 求 為 可 知 也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參 乎 ! 吾 道 一 以 貫 之 。 」
曾 子 曰 : 「 唯 。 」 子 出 。

門 人 問 曰 : 「 何 謂 也 ? 」

曾 子 曰 : 「 夫 子 之 道 , 忠 恕 而 已 矣 。 」




子 曰 : 「 君 子 喻 於 義 , 小 人 喻 於 利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見 賢 思 齊 焉 ; 見 不 賢 而 內 自 省 也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事 父 母 幾 諫 , 見 志 不 從 , 又 敬 不 違 , 勞 而 不 怨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父 母 在 , 不 遠 游 , 游 必 有 方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三 年 無 改 於 父 之 道 , 可 謂 孝 矣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父 母 之 年 , 不 可 不 知 也 : 一 則 以 喜 , 一 則 以 懼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古 者 言 之 不 出 , 恥 躬 之 不 逮 也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以 約 失 之 者 , 鮮 矣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君 子 欲 訥 於 言 , 而 敏 於 行 。 」



子 曰 : 「 德 不 孤 , 必 有 鄰 。 」



子 游 曰 : 「 事 君 數 , 斯 辱 矣 ; 朋 友 數 , 斯 疏 矣 。 」
還有更多 不能盡錄 因為會連帖
唔知算唔算錯區?係錯區請del...

[ 本帖最後由 白棋 於 12-10-2008 13:43 編輯 ]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孔子論語及詳細資料